首頁 > 公益文教 > 人物春秋 「智己來」靈魂人物顧康橋 校長兼撞鐘(更生日報)

人物春秋 「智己來」靈魂人物顧康橋 校長兼撞鐘(更生日報)

記者田德財/報導(更生日報)
救國團花蓮縣團委會「智己來」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靈魂人物是顧康橋,她六年前自出生地高雄市搬到花蓮居住,因際會投入這份為徘佪在失智十字路口的長者,擔任「交通指揮官」。
她選擇到花蓮定居的的原因,她說:「我唸文化大學大三時,帶過花蓮善牧中心營隊,第一次到花蓮,就覺得花蓮是個宜居的城市,所以在四十歲那年給自己一個目生日禮物,就是搬到花蓮來。」
顧康橋於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碩士班研讀期間,特別針對家庭團體動力以及人類行為與發展有所鑽研。回來台灣後先在張老師基金會承辦的戒菸專線服務中心就職,透過電話諮詢,輔導有意願戒菸的來電者。
之後轉任部立基隆醫院精神科擔任社工員,同時也承接社區復健中心以及急診自殺防治業務。返台的十年期間,同時在「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」以及「台北城市科技大學」擔任通識中心的兼任講師,教授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、人際互動等課程。
由於有感擔任社工每天要面對許多負能量的資訊,再加上大三那年對花蓮這個鄉鎮的喜愛,因此在四十歲那年轉職到花蓮來發展。
康橋督導表示自己非常幸運,來到花蓮的第三個月,就遇到資深的社工前輩萬老師,萬老師期許康橋能在花蓮久留,傳承自己的知能。但康橋督導表示自己反而像個新生,來到花蓮才重新接觸到當年所謂的「老人福利社會工作」,現在普稱為「長照領域」,從一開始的在「社團法人花蓮縣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」,擔任社工督導,服務全花蓮縣境的高齡照顧者,到之後開始學習成立社區關懷據點、失智社區服務據點,以及服務所需的各項動靜態活動。
之後成立救國團全國第一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,由自己像是校長兼撞鐘,執行課程與行政相關業務,都是靠著之前主管的勉勵,不斷的進修才能達到服務成效。
康橋督導表示「救國團花蓮學苑智己來失智社區服務據點」成立一年半以來,最大的感觸就是民眾對於失智症的理解尚未普及,或者認為有確診失智症就是一個不雅的精神疾病名稱。有些長者已經出現不只是記憶力退化或是認知功能障礙的現象,更伴隨所謂的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(BPSD),例如明明屋外沒人,卻說有人站在那裏的視幻覺;或是總是懷疑有人偷其物品的被害妄想;更有因為定向感不佳而出現的漫遊情況,導致出門後容易迷失。但親屬總會覺得這就像每位長者都會有的問題,而拒絕就醫,導致延誤了可以延緩退化的發病前期。
康橋督導分享自己的父母也年近八十歲,母親在疫情警戒前天天都排滿活動,包括週末在醫院急診室的志工班,週間參加行天宮或者佛光大學的長青大學課程。有次母親與同學們到花蓮校外教學,竟然到了晚上回到旅館,才通知康橋督導,並且表示自己玩得很開心也很累,準備休息,所以可以不用過去請安了,讓康橋又好氣又好笑。
康橋督說,長者對於同儕支持的需求,不亞於青少年,她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就可以看出來,所以也很感恩自己有機會在長照服務遍地開花的花蓮工作,享受每天與長者一同上學的快樂時光。

本期青年期刊